最新消息News

【2030 教育 AI 年會 ── 趨勢論壇 III】「創新教育與 AI 」:社會共識是改變教學的關鍵,勇氣是開創教育新模式的必備

 

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舉辦的「 2030 教育 AI 年會趨勢論壇」,在 9/22 至 9/24 於華山 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展開系列論壇。第三場次「創新教育與 AI 」論壇,特別邀請前臺北市市長柯文哲、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暨無界塾創辦人葉丙成、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林崇熙、臺北市立北一女中校長陳智源、臺東縣立萬安國小校長鄭漢文等專家學者出席,暢談如何運用 AI 人工智慧打造學習型國家,並關注創新教育議題。

第三場趨勢論壇以「創新教育與 AI 」為主題,由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擔任主持人,現場生動討論激盪許多教育議題的火花。

前臺北市市長柯文哲在開場致詞時分享,台灣花在高等教育的錢佔 GDP 的 0.39%,美國是 1%,「你想想看,如果我們花在高等教育的錢這麼少,你怎麼會期待我們的教育會多厲害?」柯文哲說道。面對這樣的現況,柯文哲點出學生需要的是個人化教育,老師需要一個新型態的教學,因此國家必須投入更多預算在教育上面。至於轉型雙語教育的過程,柯文哲認為成功關鍵在於 AI 的進展,他也相信 AI 可以「打破城鄉差距,讓空間距離縮小」,並將台灣打造為一個學習型的國家,不斷提升國民平均知識水準。

前臺北市市長柯文哲點出目前台灣高等教育投入資源有待提升的現狀,並相信 AI 可以打破城鄉差距,將台灣打造為一個學習型的國家。

「創新教育」的三大反思

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無界塾創辦人葉丙成指出,創新教育的第一個挑戰是台灣的教育現場:「台灣老師在未有共識前,不會在課程上冒險採用新技術。」 

第二個挑戰是新科技下的教育價值觀。葉丙成發現,社會共識形成的速度極慢,比如早年就說要將計算機列入大學考試,至今卻都沒有。現在生成式 AI 來了,要教什麼、學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事,譬如作業該怎麼設計?能力評量該注重什麼?這些問題都要待共識形成後才會大規模導入教育。

第三則是政府角度的挑戰。目前政府在社會對新科技未形成共識前難有作為,但若無作為就會造成新科技落差不平等。譬如多年前曾探討過國中生是否要將程式設計列為必修課,結果政府卻遭受抨擊,可是當時全球已有 28 個國家將程式設計列為中小學生必修課,英國甚至要求 11 歲的孩子要有雙語能力,也要懂兩種程式語言,那我們究竟該不該跟上這樣的世界趨勢?

臺灣大學電機系教授、無界塾創辦人葉丙成分享台灣在創新教育過程面臨的三大挑戰。

面對台灣教學現場的數位化里程碑,葉丙成提到:「在 2014 年和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於台中明德中學辦的一場演講,共吸引 2236 個老師親臨現場,那是台灣有史以來最多老師參加一場演講。當時說『數位教學元年』開始,但真正落地是因為疫情,所以台灣的數位教學元年,我認為是在 2021 年。」回首 2021 年至今,許多數位教學的各項軟硬體配套措施仍在研發整併,而對應的社會共識也因應少子化、 AI 發展等趨勢,持續解構並重構。

創新教育需要勇氣,來面對未來社會學習新模式

臺東縣立萬安國小校長鄭漢文,回憶當年第一次接觸到可汗學院與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時,就發出「這就是我要的!」驚嘆,因為他發現孩子可以依照各自的差異來面對不同的學習樣態。

鄭漢文校長認為,教育應該要重視三把箭:第一是「數位技術」,目前這項技術已經發展出來;第二是「管理回饋」,意旨孩子的學習能不能被快速應對;第三則是「教師準備」,也就是教師的心態設定。他強調,AI 生成的知識內容需再加上文化識能、給予批判意識,才有實踐 AI 教育的可能。

臺東縣立萬安國小校長鄭漢文,強調教育應重視數位技術、管理回饋與教師準備三面向。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林崇熙認為,台灣教育一直都沒有辦法讓學生可以走自己的路,因為他們甚至連路在哪裡都不太清楚。因此 AI 教育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收集各式各樣的生命發展歷程,利用 AI 來為學生找出有興趣、最想發展的路徑,進而提供相對應的資源來引導他們。林崇熙也指出,台灣應該平等看待技職教育,也不應用只有歐美國家三分之一的低薪來聘請大學教授,才能吸引熱誠又優秀的老師從事教職,徹底改變台灣教育。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林崇熙認為,AI 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透過 AI 為學生找出有興趣的發展路徑,進而提供相對應的資源來引導學生進步。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呂冠緯指出,臺北市立北一女中校長陳智源,擔任過亞洲第一所公立數位實驗高中的校長。「數位實中」是適性教學的創新代表,該校以五大課程模組打破 108 課綱的既定框架,並用融合數位科技與探究實作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個人化深度學習。「陳智源校長是創新教育的代表,也有深度見解,」呂冠緯說道。

臺北市立北一女中校長陳智源說,雖然台灣的教育體制將老師與學生綁在同一個空間,讓老師無法投入更多時間創新教學,但他對教育 AI 應用還是很樂觀。

臺北市立北一女中校長陳智源分享新加坡教育部的政策,強調在創新教學的路上,勇氣比 AI 更加重要。

陳智源校長也分享自身剛從新加坡考察回來的經驗:疫情結束後,新加坡教育部讓中學以上的學校,每週選擇一日進行線上居家學習,因為新加坡政府認為這是未來社會的學習模式,因此讓孩子越早習慣越有利。從新加坡的例子出發,陳智源看見教學現場師資跟空間的限制被打破了,他也相信:「創新教學需要的不是 AI,是勇氣!」

究竟公私部門該如何協力改變教育制度,進而形成社會共識?葉丙成提出四大建議:第一,生成式 AI 是人類文明未有之變局,要以十年尺度來看待及因應調整;第二,要推動教師、社會開始思考 AI 時代的教育典範轉移;第三,應密切觀察先進國家動態勿躁進;第四,要做任何改變,政府應該要出來坐莊,站在第一線,成為老師們的堅強後盾。

文章出處: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3/09/25/2030-education-ai-3/

 

回上一頁

CATEG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