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News

比學寫程式更重要的事?培育具備「AI素養」的下一代

未來工作大洗牌,全球AI人才培力從中小學扎根做起,AI世代四大挑戰,「人機協作」將取代不懂應用AI的人,AI素養培育三大關鍵:學會提問、培養興趣、勇敢嘗試。
 

AI|人工智能

2020年12月,第一位AI台灣人「戴怡宛」(Ta-i-wan)正式誕生,開發團隊幫她建Facebook、LinkedIn帳號,期待透過社群互動,戴怡宛可以在國際為台灣發聲。

根據全球四大會計事務所之一英國普華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 )報告顯示:「二○三○年,美國近四成(三八%)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技術所取代。」不像第三次自動化的工業革命,是藍領的工作被取代,「這一次AI帶動的,是白領工作的自動化。」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是希望讓電腦變得像人一樣聰明,解決問題的科技。AI不是未來式,是現在進行式,它早就存在在我們生活中,而且變化得非常快速。在台灣,AI已列入108課綱「科技領域」中的「新興科技」,今年八月,教育部也完成從小學到高中《和AI做朋友》教材及教案套書補充教材,面對AI時代帶來的改變與影響,我們該如何教導出AI時代的孩子呢?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表示,「父母們得要知道,未來變化之快,會超越自己的生活經驗。」各年齡層都要學會與AI共存,操作AI、和AI共事、管理AI。

採訪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執行長杜奕瑾、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執行長陳昇瑋、成大資工系教授蘇文鈺、微軟公共事務部總經理潘先國等近30位專家、學者,一致呼籲「面對AI,不要怕,怕就完了!」

為了幫國民備戰AI普及的未來,各國政府已著手培力國民的AI素養。一直在教育和科技上有優勢的芬蘭政府,聯手大學和企業,推出一套速成的線上課程「Elements of AI」(AI的基礎),目的是要Empower(賦能)而非「威嚇」國民,同時推出英文、瑞士語、愛沙尼亞語、芬蘭語、德語版。

面對工作的大洗牌,AI培力也從產業進入中小學教育,將翻轉教育和教養的典範。中國在二○一八年編寫出全球第一套AI高中教材,並已在北京、上海、廣州四十所高中試教;美國則於二○一九年初,先進人工智慧協會(AAAI)和電腦科學教師協會(CSTA),共同促成中小學AI教育的國家指南。

在2020年一月號的報導中,針對AI時代來臨,提出我們正共同面對的四大挑戰:

人機協作,必須懂基本的電腦邏輯

未來不是AI會取代你,而是AI加你,取代不懂應用AI的人。「人機協作」是必然,科技成為生活的一部分,中小學教育不是要趕快去學AI的技術,而是要懂基本的電腦邏輯,知道電腦可以幫忙做什麼。

人的獨特價值更顯重要

當AI取代許多繁複性的工作,人類具有成長、同理、關愛他人的能力都是AI不可取代的。面向AI時代的教育,AI素養更顯重要,教育應該更加強調創意與人類的獨特性。

AI帶來更多道德的困難和反思

大數據輸入的資料是人所輸入,演算法怎麼算、邏輯也是人來決定,更快更大量的數據和更有效率的演算法,有可能更嚴重複製人的偏見。

AI可能拉大貧富資源差距

AI造成的失業潮可能引發社會巨變,中小學教育的走向也可能因此拉大貧富資源差距。

廣達研究院院長張嘉淵表示:「科技只是帶你到未來的工具,但未來是你要去想像、創造的」。因此面對AI時代的到來,父母在教養上最重要的不是學技術,而是交給孩子面對AI時代的能力,綜整給父母的三大建議,培養具備「AI素養」的下一代:

培養會製造問題,而不只是會回答標準答案的下一代

從日常生活中練習開始,讓孩子從「提問」取代「回答問題」,並且鼓勵孩子問「為什麼」,然後認真回答。

興趣真的可以當飯吃,投入Side project很重要

Side projectct是指在正職以外或自己想做的專案,背後支持的是自動發熱的熱情。未來的世界沒有「完美」,也沒有「失敗」,只有不斷嘗試,不斷修正,做出好的體驗。

以身作則,示範當海盜出海的勇氣

Google總經理簡立峰觀察,台灣的教育裡,最缺乏的就是勇敢,因此父母更應該以身作則,必須先不怕,才能和孩子一起面對未來。

AI時代來到,孩子首當其衝,父母、老師都不應該因為恐慌而逼迫孩子學習他不愛的內容,反而follow your heart(跟從你的真心)成為AI世代的最高準則。

 

文章出處:https://www.mombaby.com.tw/articles/9926470

回上一頁

CATEGORY